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高效科技攻关体系

2021-02-01 12:29
来源:

      2021广州市两会之热话题

  未来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把科研人员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强化项目、人才、基地、资金等创新要素的一体化配置,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高效科技攻关体系。

  ——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

  “广州从国内一线城市跃升到世界一线城市,科技必须要强。即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全链条上都要强,全链条一起抓。”昨日,广州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开幕。南都记者专访广州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副主委、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桂林。

  他表示,围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创新强市”的战略目标,下一步广州将锚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全链条科技创新发展路径,吸引“国家队”科技资源更多向广州聚集,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高效科技攻关体系。

  谈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王桂林认为,“最大的体制机制创新,就是让钱为科技人员服务,相信顶尖科学家的判断”。

  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

  南都:广州市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您认为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王桂林:《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从国家到省市都铆定这一方向。

  经历过中美贸易摩擦,大家已形成共识,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从引进、消化、吸收、模仿,常规技术我们已经都会了,但缺乏原始创新,不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严重。科技的自立自强就是要做出原始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自立自强不是封闭,而是要用开放的姿态实现科技发展。

  南都:围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创新强市”的战略目标,广州科技自立自强的底气和不足在哪里?

  王桂林:放眼粤港澳大湾区,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强,香港的科学研究较强,广州的优势则体现在科学、技术、产业的全链条。科学发现方面,广州聚集大量高校科研院所资源,近年来更是以大格局、大手笔、大气魄构建起“1+1+4+4+N”的战略创新平台体系,使之成为承担国家使命和驱动广州发展的“顶天立地”大平台;技术发明方面,202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0亿元,是2015年的8倍多,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产业发展方面,广州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的1919家增长到1.2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三年累计数达3万家,居全国城市第一。

  广州科技的短板一是重大创新平台多处于前期投资建设期,尚未对整体科技创新形成强力支撑。二是鼓励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机制有待建立、投入力度有待加强。三是引领行业、学科发展的顶级人才较少,具有高水平和国际化视野的科研队伍建设还需加强。下一步,广州就是要强强项,补短板,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铆定全链条科技创新发展路径

  吸引“国家队”科技资源聚集广州

  南都:下一步广州将铆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全链条科技创新发展路径。这条“全链条”科技创新发展路径与以往的路径有哪些区别和特色?

  王桂林:“全链条科技创新发展路径”是在新形势下,结合广州实际提出的。不同时期主要矛盾不同。早些年,广州主要发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2015年到现在高科技企业数量涨了六倍。但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光靠产业不可能成为一流城市。既要抓产业发展,也要抓科学技术提升。

  广州在科学、技术、产业方面全链条一起抓,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进一步提高。在《自然》杂志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单中,广州全球排名从2018年第25位跃升至2020年第15位。在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的排名,广州从2017年第63位升到2018年第32位,到2019年升到第21位。2020年首次形成“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位。

  南都:“全链条科技创新发展路径”具体如何实现?

  王桂林:坚持深耕科学发现。一方面加强“双一流”高校建设,支持市属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加快建设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

  同时,积极对接以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为主的科技创新领域新基建项目,吸引“国家队”科技资源更多向广州聚集。积极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以“一区三城”为核心的广州科技创新轴。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以钟南山院士领衔组建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支柱、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智能化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4家省实验室为主力、十余家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为依托的“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打造一支“科技王牌军”。

  技术方面,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推动布局新一代通信与网络、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健康医疗、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经济等9大专项,着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加快建设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环五山、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深挖技术合同登记潜力,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书架”搬上“货架”。

  产业方面,数量上来了,质量提升正在路上,形势很好。营收百亿、十亿、亿元以上高科技企业自2015年以来分别增长113%、81%和177%,胡润独角兽排行榜广州市上榜企业从2017年的3家增至9家。

  下一步一方面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抓好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另一方面要以科技金融为主线,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培育一批龙头科技企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让钱为科技人员服务

  南都:今年您带来的提案中建议,“建立健全支持基础研究的机制”。在您看来,科技的体制机制创新关键是什么?

  王桂林:科技的体制机制创新核心之一是,钱投了,到底是为科技人员服务,还是让科技人员“为钱服务”。很多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不能急功近利,要按科学研究的规律检查、考核、验收、评定科研人员的工作。我认为最大的体制机制创新,就是让钱为科技人员服务,相信顶尖科学家的判断。

  未来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把科研人员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强化项目、人才、基地、资金等创新要素的一体化配置,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高效科技攻关体系。

  南都: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目前广州高端人才储备如何?在加快集聚国际高端创新人才方面,您建议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更加开放”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桂林:目前在穗工作的“两院”院士115人,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1207人,颁发人才绿卡7000多张,完成外籍和港澳台高层次人才认定141人(其中,外籍107人,港澳台籍34人),在穗工作的外国人才14478人,其中外国高端人才(A类)3240人(占比22.38%)。

  开放首先体现在要让高端人才更便捷地在大湾区、国际进行科技交流。同时要把握后疫情时期全球人才流动契机,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办好海交会、创交会等重大引智平台,引进更多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善于统筹协调的世界级科学家和领军人才。

  其次,要进一步加大科技人员个人所得税优惠力度,将“港人港税、澳人澳税”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到全市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比如高端短缺人才可以享受15%个税减免优惠政策,会是一个很大的吸引。


阅读全文

视频专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