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案例
相关资讯
科技成果评价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四大举措,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4举措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在于坚持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研发活动的范式升级和组织方式变革,构建与市场配置要素相适应的组织形式,激发科技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创造性技术研发活动和产品开发的主体,在存量科技成果加速促进转化的同时,要激发增量创新成果产生和形成的内生动力。
坚持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引导人才、项目、政策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释放和激发企业的创新潜能。
发挥市场驱动的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具备资质条件的企业可以竞争性申报国家和地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并以技术集成、专利、国际国内标准、转化的生产力和提升的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效益提高等多维指标评估。
强化企业的品牌建设和标准建设,激活国有企业创新活力和大型民办企业的创新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企业,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集群集聚,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区域产业集群。
进一步增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有效转化高校院所的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推动产业链再造、产品和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跃升。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研发投入结构。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成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公共服务平台、工程实验室等,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协同开展研究,聚焦关键技术需求和市场的潜在需求,实现技术创新与市场高效对接和供需平衡。
高校院所应鼓励人才到企业工作和服务,允许兼职兼薪,建立固定和灵活并重、刚性和柔性并举的引才用才工作机制。
探索调整行业和地方科研机构的依托主体,把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应用性强的院所划归企业所属,建设企业技术研发研究所。但也要防止“小马拉大车”,减轻企业创新负重,增强企业创新动力。
坚持市场决定创新要素配置
坚持市场需求和企业导向,技术作为自由流动的市场要素,按照市场导向定价买卖和决定创新资源配置,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的导向作用,推进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研究活动的价值引领和产品研发的市场驱动,注重创造性研究活动和商业开发活动之间的差异性以及研究活动的系统性、完整性。
技术从科学研究的发现、选择和攻关到形成成果转化为产品都要围绕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建立以市场为主开展技术创新和转化,配置创新要素,形成“市场——技术”的发展模式,推进要素流动、机构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
摒弃高校院所先有科技成果,再为科技成果找市场、找企业进行转化的“成果——市场”模式。发挥工业实验室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基于产业布局的工业实验室。工业实验室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应是市场导向,创造需求,引领市场。成果转化不只是原始成果,关键在后面的集成技术,更加需要系统研究。有些技术转化,比原始创新还要难,原始创新也许解决1个问题,而转化到市场应用可能还有99个问题需要研究创新集成。
结合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实际,促进科技创新政策与经济、产业政策有效衔接,形成政策工具握指成拳的合力。
加强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引导高校院所推进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探索技术入股和科研人员股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调动科研人员将研究发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内生动力。
发挥政府政策扶植和资金引导的杠杆作用,构建多元化、链条化科技投融资体系,通过专利技术转让、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现金出资等方式进行引导性投资,建设专业化孵化器和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推进重大核心技术直接形成高新技术企业或关键共性技术转移到区域产业布局。
地方集中有限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投入布局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发挥土地、税收、政采等政策资源优势,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园区保障,探索科学与技术创造性转化的机制创新,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院所建设分支机构、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和总部,吸引汇聚一流的科学技术人才,促进产业集群培育和提升产业发展集中度,打造具有显著竞争性优势和区域特色的产业发展集群。
加强创新联系,推进研发活动范式升级
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多个系统、多环链条、多种组织,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工程,存在组织交易成本和边界壁垒。
技术创新不是个体“独善其身”和分类研究的“孤岛”,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任何一项颠覆式技术创新,都需要多学科协同创新团队的努力。
注重制度保障和生态体系构造,从一开始就建立科学家与工程师、理论家与实验室的联系,促进多种创新主体探索建立实体联盟和利益共同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校院所力求准确判断科学技术主攻方向和关键环节进行研发,抓住创新发展先机,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目前,高校院所科技创新的成果无法运用到市场上,市场需求的技术高校院所缺乏连续研究支持的现象相对普遍。加强高校院所、企业等多主体创新联系和协同攻关,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推进核心技术突破。应主动融入国家创新战略布局,对接国家和区域创新资源,形成泛区域创新发展优势互补和梯次格局。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举办国际科技创新大会、科学家论坛,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
推进研发活动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基础研究产生科学发现,应用基础研究是知识的应用并催化技术发明,技术发明进行市场开发形成产品。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决定了创新关系的平行相互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互促进、相互转换、相互依存。
注重研究活动的延续性不是高校院所和创新型企业的科技创新“包打天下”,而是强调研究活动的联系、研究项目和经费的延续性,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而不是简单套用财务管理的方式配置科技资源,在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上给予稳定支持,把一项研究和一项技术持续完成而不是满足发表论文结题项目。
加强地方高校院所和创新型企业与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的发展联动,打造区域工程研发中心和技术转化中心,有效承接原始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形成创新发展的非对称性优势。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增强创新活动的延续性,推进高校院所与市场无缝对接。注重多种创新机构形成联盟和完整的创新链,减少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提升创新活动效率。
推进组织方式变革
推进组织形式的演化转型,建立真正协作的研究团队,发挥团队优势互补、整体作战优势和协同效应。
对于定向基础性创新团队,加强引导性、先导性资金和资源支持,以引导性项目为基础,激发科研人员充分合作意愿,在承担先导性项目中加强顶层设计和竞争合作的团队文化形成,以合作的文化引领促进研发活动的系统性整体性,形成良性的正向反馈效应,加快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培育企业形成品牌和产业集群的全链条创新。
发挥制度优势促进重大工程团队形成协同效应。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衍生资源的辐射转化,推进交叉前沿领域的融合开放,促进技术创新系统化工程化集成,以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的解决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推动团队协同科研攻关和思想碰撞,而不是科研项目的任务分工。
营造追求卓越、做到极致的团队文化,加强研究活动的联系和稳定资助。突出个人在团队里的实绩贡献,而不仅是靠个人的光环争取项目经费。既要有抢抓机遇的战略紧迫感,又不能出现急躁的科研氛围。
完善要素投入、激励保障等长效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研究平台集中在高校院所,企业基础研究经费少、平台较弱、工作稳定性差、评职称难等使得企业难以吸引高层次研发人员和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
从根源入手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变革转化和范式升级。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推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向企业主导的“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模式的战略转变。通过引导性经费资源向企业倾斜,建设以企业主导的高水平的研发平台。
完善落实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等收益分配政策,打通企业研发人员职称评定渠道,鼓励人才在高校院所与企业双向流动,让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愿意做应用和转化,引导高层次人才向企业流动汇聚。
促进从研发活动的原始创新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社会多主体之间形成联动机制,真正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和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m.auto-fm.com) 成立13年来,致力于提供 、名优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省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省市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省市重点实验室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专利软著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技术改造、瞪羚企业认定、首台套、 认证、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专利奖、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转化、ISO体系认证等服务。关注【科小泰】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科技项目资讯!
相关资讯
- 2022-11-22
- 2022-11-30
- 2022-12-15
- 202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