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企业必须知道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的五大规划步骤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要让企业能顺利贯标,并获得两化深度融合的管理能力,企业在开展 咨询的时候需要理解和处理好五大关系:
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的相互配套使用关系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是一个体系,不同的标准指导的目的不同,但理论基础是一致的,相互之间有关联。大致定位如下:
1、GB/T23000-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主要作用是确立理论依据,为两化融合系列标准提供理论基础。
2、GB/T23001-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主要是给出通用要求。是企业两化融合管理机制的构建依据。
3、配套标准一:企业实施。GB/T23002-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指南》,主要提供企业实施的指导方法和建议。
4、配套标准二:第三方评定服务。GB/T23003-2018《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指南》,主要为评定服务提供总体指导。
5、配套标准三:水平评价。GB/T23020-2013《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估规范》,主要用于指导两化融合水平评价。
二、GB/T23001-2017与 GB/T23020-2013之间的关系
1、GB/T23001-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与GB/T23020-2013同属于两化融合系列标准所体现的两化融合内涵本质相同,包括理念、原则、要素。
2、《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可为企业系统有效地推进两化融合提供管理方法和手段。9.2评估与诊断部分明确地将GB/T23020-2013作为其方法和依据开展企业的两化融合评估与诊断。
3、GB/T23020-2013为企业评判其两化融合现状、重点、方向和成效提供系统分析方法,可帮助企业评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及改进的机会。
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组织现有运行机制之间的关系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覆盖企业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企业现有运行机制是企业多年经营管理沉淀的结果,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必然有需要协调整合的地方。 咨询中战略循环的建立、管理循环的建立和要素循环的建立,势必对原有的运行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应修订、完善现有与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建设相关的制度,以适应信息时代融合创新的发展需求。
在修订、完善制度的过程中,企业应重点理顺现有制度之间的关系,破除工业化职能分工体系的壁垒,建设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网络,明确变革与方向。
企业应因时因地制宜地制定新制度,创建并完善信息时代系统化、体系化的现代管理和运行机制。这个步骤需要结合企业的战略循环开展。事实上, 咨询是一个助力,帮助企业贯标拿证的同时,创造真正的价值——帮助企业启动对企业现有运行机制的变革创新。让企业的运行机制与时俱进,用好新一代信息技术,锻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系
继十八大提出两化深度融合以来,十九大提出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意味着两化融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两化融合不再停留在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层面,而是需要将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合体,探索它们一起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途径,这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的新方向。
要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系,战略循环的论证成为重中之重。新型竞争能力的提炼不仅仅是支撑战略的落地,而是要引领企业的商业模式变革;不仅仅是提升系统效率,而是要引领企业系统的变革;不仅仅是一把手重视,而是要重塑一把手的思维。
咨询机构要加强对实体经济的研究,加强对实体企业的经营管理研究,加强对数字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研究,加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与趋势的研究,才能更好地与实体企业一起探讨战略循环,一起探讨新型核心能力,才能更好地帮助企业找到信息技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融合的路径。
五、企业应用实施GB/T 23001-2017的各步骤之间的关系
步骤一:对照GB/T 23001-2017进行管理现状调研与差距分析。
步骤二:按GB/T 23001-2017的要求建立企业个性化的两化融合推进机制。
步骤三:按照企业建立的两化融合推进机制建设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步骤四: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第三方评定服务。
步骤五:按照GB/T 23001-2017持续建设新型能力体系。
以上五个步骤是国标中对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的步骤规划,这五个步骤不是割裂开的,相互之间有内在的逻辑。企业在做 时要遵循五个步骤的内在逻辑,做到环环相扣,紧密结合,方能夯实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础。
中关村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联盟(原两化融合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剑先生提出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的“四个必须”准则:必须高质量、必须有价值、必须更规范、必须全面创新。步骤一将要求贯标咨询机构吸纳传统管理咨询服务的营养,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企业的管理现状和差距,判断出企业在两化融合之路上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步骤二(建立企业个性化的两化融合推进机制)和步骤三(建设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从而引导企业在两化融合方面迈向正确的方向。
步骤四是由第三方评定机构根据标准,从裁判的角度复核两化融合的方向是否符合标准,起到督导作用。
步骤五则强调以上过程要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有所演进,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为企业创造价值”出发,真正让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接受住市场的考验,在市场中扎根。
如上所述,对五大关系的认识程度决定了企业在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时管理层的配合程度。 咨询机构应该在企业启动贯标咨询之前帮助企业的管理层深刻认识上述五大关系,找到企业个性化的关系处理之道,从而为正式开展 咨询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http://lianghuarongheguanbiao.com/h-nd-176.html#groupId=-1
两化融合服务制造强国战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新世纪大力推进“5G+智能工厂”建设,两化融合服务制造强国战略。
一、两化融合工艺优化环节
应用数字化工艺设计技术进行设计与仿真,并通过数字化虚拟工厂、检测与实验等方式进行验证与优化。建立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实现产品多配置管理、研发项目管理,产品设计、工艺数据的集成管理。对产品生产过程建立虚拟模型,仿真并优化生产流程。对各环节制造数据、绩效数据集成分析,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二、两化融合生产制造环节
两化融合建立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管理、车间库存管理、项目看板管理智能化,提高企业制造执行能力。
(一)两化融合生产排程柔性化。建立高级计划与排产系统(APS),通过集中排程、可视化调度、工业大数据等及时准确掌握原料、设备、人员等生产信息,应用多种算法提高生产排程效率,实现柔性生产,全面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订单需求。
(二)两化融合生产作业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和分布式控制系统
(DCS)全面集成,自动生成企业所需要的日报表、盘点表、月质量报表等相关报表。生产流水线上重要工艺参数、设备状态、料位、喂料量等实行实时监控;图形站上的生产流程图所有显示值均为动态数据,可定时刷新。
(三)两化融合过程质量可追溯。生产线安装大量传感器探测温度、压力、热能、振动和噪声等,用大数据分析整个生产流程,一旦某个流程偏离标准工艺,及时报警预判。质量管理系统和化验设备无缝集成,实现在线检测。企业基于同一个平台系统进行操作,与检测设备集成,自动形成使用数据,系统自动汇总质量数据信息。统计过程控制(SPC)自动生产,实现质量全程追溯。
(四)两化融合生产设备自管理。设备台账、点检、保养、维修等管理实现数字化;通过传感器采集设备的相关工艺参数,自动在线监测设备工作状态,实现在线数据处理和分析判断,及时进行设备故障自动报警和预诊断,部分设备可自动调试修复;设备综合效率(OEE)自动生成。
(五)两化融合生产管理透明化。可视化系统实时呈现包含生产状况(生产数、生产效率、订单总数、完成率)、品质状况(生产数中的不良数、不良率)、设备状况等生产数据;生产加工进度通过各种报表、图表形式展示,直观有效地反映生产状况及品质状况。
(六)两化融合能源系统和水电仪表无缝整合。准确掌握各类能源介质分系统运行状况;完善能源计量体系,提供数据支撑、统一数据来源。
(七)两化融合物流配送智能化。基于条形码、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识别技术实现自动出入库管理;实现仓储配送与生产计划、制造执行以及企业资源管理等业务的集成。能够基于生产线实际生产情况拉动物料配送,基于客户和产品需求调整目标库存水平。
三、两化融合经营管理环节
两化融合建立企业资源计划(ERP),以系统化思维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科学配置资源,优化运行模式,改善业务流程,提供决策效率。利用跨供应链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改善产品研发速度和敏捷性,增强交付客户化、为客户量身定做的能力。高级计划与排产系统(APS)应用拓展到企业上下游供应链,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在正向需求流及逆向供应流之间增加供需平衡管控机制,实现供应链各环节共同规划需求、订单和预测分析评估调整、产能和关键物料规划与控制、多工厂多车间协同、短中长期物料供需平衡管控等。
四、两化融合其他关键要素
(一)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采用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等技术,实现生产装备、传感器、控制系统与管理系统等的互联,实现数据的采集、流转和处理;利用工业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与工厂内、外网的互联互通,支持内、外网业务协同。采用各类标识技术自动识别原材料、在制品、工序、产品等对象,在仓储、生产过程中实现自动信息采集与处理,通过与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对接,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工厂管理软件之间的横向互联,实现数据流动、转换和互认。在工厂内部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或利用公众网络上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数据的集成、分析和挖掘,支撑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应用。
(二)两化融合工业云平台。通过协同云平台,实现制造资源和需求的有效对接;实现面向需求的创新资源、设计能力的共享、互补和对接;实现面向订单的生产资源合理调配,以及制造过程各环节和供应链的并行组织生产。建有围绕全生产链协同共享的产品溯源体系,实现企业间涵盖产品生产制造与运维服务等环节的信息溯源服务。
(三)两化融合工业大数据平台。建立数据仓库或数据中台基础系统,应用微服务组件架构,建立算法和模型。通过数据治理及数据集成,实现决策分析平台,输出数据指标,指导设计研发、工艺和制造过程。
(四)两化融合人工智能(针对部分企业)。关键制造装备采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嵌入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复杂环境识别、智能语音处理、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机交互等技术,实现制造装备的自感知、自学习、自适应、自控制。应用机器学习、专家系统、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新技术对企业生产数据、财务数据、管理数据、采购数据、销售数据和消费者行为数据等数据资源进行分析和挖掘,实现对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物流销售、运维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决策支持。
五、两化融合基于以人-信息-物理系统(HCPS)和大数据操作系统(DTOS)的智慧软件体系基础上的微程序体系搭建的“5G+智能工厂”。
两化融合 (m.auto-fm.com) 成立13年来,致力于提供 、名优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省市工程中心认定、省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省市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省市重点实验室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专利软著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认证、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专利奖、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关注【科小泰】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科技项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