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两化融合失败率很高吗,成功率不高吗
亲身经历和各方面资料显示,真正做到用信息化来指导工业生产,真正做到用信息化来支撑企业生产和经营的企业简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企业都是“两张皮”,这就是为什么2017年工信部又提出了“两化深度融合”的号召,显而易见,要不是因为之前实施两化融合的效果太差,国家也不会要求深度融合了。自2007年10月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两化融合”概念,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以来,10年过去了,我们的两化融合成绩怎么样呢?成功率如何呢?
那么两化融合新风口为何信息化有较高的失败率呢?有人说,这是企业自身原因导致的结果,当然这样说显然让那些ERP厂商心里反倒是非常高兴了,然而,我觉得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首先,我们看看企业这端
①业务倒逼信息化部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强势的业务部门,总会按照他们的逻辑,要求IT部门满足其需求。由于业务部门不懂IT,也不懂得与其他部门联动和协同,造成了企业内部大量的信息孤岛,而IT部门受公司治理的形势所累,在企业话语权极小,几乎左右不了企业信息化的走向,于是这些问题引起了一波接一波的恶性循环。
②招标形式化,暗箱操作令人发指。
招标的过程到底有多离谱,我想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应该都十分了解,可以说,完全没有什么公平可言。最关键的,就是那个该死的“低价中标”,完全背离了知识本身的价值。尽管五花八门的评分标准貌似在保护招标的公平性,但最后你会发现,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价格本身,如果把其他的要素当真,那你就太天真了。
③机制决定,建成后无人维护以致于造成闲置资产。
任何一个系统,几乎后续完全没有编制运维预算,企业建成某些信息系统之后,就再也没有人维护了,直到这个系统完全用不起来或者用一段时间之后由于业务场景改变无人对应,最后就变成了闲置资产。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也就是两化融合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到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加强两化融合的深化,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了企业两化融合评估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工作,经过“实践-理论-实践”多轮次循环,制定了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在评估规范的统一框架下,制定了通用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通过工信部的大力宣传和鼓励,几年的行动,在企业中树立了一批标赶和示范单位,通过两化融合行动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助力,实际的效果,让还在观望中的企业看到了希望,纷纷投入到两化融合的学习与实际行动中。
认证活动,能够让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对工业化、信息化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更新的认识,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到融合之中,从而使得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得到加快
(m.auto-fm.com) 成立13年来,致力于提供 、名优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省市工程中心认定、省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省市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省市重点实验室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专利软著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认证、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专利奖、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关注【科小泰】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科技项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