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定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定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通知称:定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一批智慧工厂,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成效显著。到2025年,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比例达到60%,“两化融合”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定州市将加强资金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投向制造业升级与两化融合、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升级等关键领域。。具体内容快随着 来看看吧!
政策专人免费指导电话:136-3207-5636
《支持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措施》
为贯彻落实制造强省战略,深入实施“1368”发展布局,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远景展望到2035年。
一、发展概况
(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全市通过扎实推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断巩固壮大传统行业,快速发展现代产业,主导产业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开发区扩容增效,招商引资项目现代化、轻型化、绿色化特征明显,全市经济持续发展,制造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为“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主要经济运行指标保持持续增长。工业经济稳中有升,整体呈现稳步增长、不断优化的发展态势。地区生产总值持续翻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5.7%。工业加快转型升级,主导产业中的汽车及零部件、体育器材被列入省级重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我市获评河北省工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市,北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被中央协同办列为试点。
2.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化,4家企业入围全省“百优”,获批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级中小企业名牌产品92个、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9家、示范企业10家,河北双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实现零突破。培育省级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重点项目5个,18家企业获评省级数字化车间。经济开发区获评省智能制造业示范区,北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被评为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3.产业集群加速发展。不断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培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体育器材产业两个产值超百亿元集群,荣获县域特色产业振兴工作优秀市称号,省级特色产业名镇达5个。荣获河北省体育用品产业名市、体育用品外贸转型示范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名市称号。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制造业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奋力迈进的关键阶段。
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动力、新机遇、新挑战。需要深刻认识到服务建设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提升自身制造业发展建设水平,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争取在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中,实现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转型加快推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将全面普及数字化,要求我市今后必须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融合发展新动能,壮大产业体系新优势,积极推行制造业数字化赋能,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从省内看,我省区位优势明显,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冬奥会筹办等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深入实施,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支撑和强大动能。“十三五”期间,深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系列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万企转型”专项行动,推动制造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日益加快,为我市“十四五”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从我市看,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的加快推进与建设,冬奥会筹办等国家战略和大事的实施,将引导更多京津优质创新资源向河北疏解,区位交通优势为我市带来区域合作与转型发展的新机遇,有利于我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京保石”产业带和产业链,形成“互连、互补、梯度差异化”的协调发展、错位发展、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三)存在问题。新发展形势下,我市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制造业创新能力需要持续加强,研发投入需要持续加大;产业结构仍需优化,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较低,缺少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制造业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的企业和产品多,头部企业和高端高值产品少,区域品牌建设相对滞后;能耗排放相对较高,质量效益有待提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工作要求,扎实推进“1368”发展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全面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服务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定州制造向定州智造、定州创造转变,为建设京津冀开放型现代化节点城市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坚持创新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产业数字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坚持科技引领、质量先行、标准带动,实施现代产业壮大工程,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质效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效优先、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调整产业结构、用能结构,加快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资源循环经济,有效减少产品的加工和制造步骤,延长材料和产品生命周期,加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的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跃升。
——开放合作,协同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优质要素,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嵌入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国内双循环,找准定位、发挥优势,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加强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促进科技、金融、人才与制造业协同,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打造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比重稳固提升,基本形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良好生态和现代化制造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能力跃升,实现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的新突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增强,数字化、智能化规模水平、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开发区提质扩容,基本形成全省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蓬勃活力的新型产业发展高地、以高质量发展为特征的“智造”强市。到2035年,形成一批带动性强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有力支撑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
1.质量效益跃上新台阶。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保持基本稳定,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产业链竞争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生产总值比重达90%,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2.创新发展得到新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显著增加,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行业知名品牌。到2025年末,科技研发平台累计达到8个、工业设计中心达到5个。
3.产业结构实现新优化。现代化制造业体系基本形成,打造一批国内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25年末,培育3个规模超百亿元产业集群,培育10家行业领军企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00家,力争在全省开发区年度考核中进入A类,把开发区打造成项目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新引擎”。
4.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一批智慧工厂,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成效显著。到2025年,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比例达到60%,“两化融合”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5.协同发展形成新格局。产业转移平台承接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25年末,协同创新平台累计达到5个,省级科技项目累计达到20个。基本形成与京津冀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良性互动协同发展格局。
6.绿色转型迈入新阶段。制造业碳达峰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绿色制造体系全面推广,产业结构低碳调整,制造业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到2025年末,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明显下降,新增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处置率达到90%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1.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加快完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以做强定州汽车产业为核心,实现转型升级发展。支持长安汽车等企业在卡车、客车、皮卡等多个平台布局,新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动机生产线,完善产品谱系,升级产品结构,拓展负压救护车、氢能公交、冷链运输车等高附加值专用汽车,发挥现有产业优势,推动传统汽车智能化发展。发挥汽车产业集群龙头带动效应,围绕重点零部件领域引进新的产业链高端企业,促进减震器、汽车仪表等配套企业聚集,支持发展海泰、河北天健龙维等多个汽车零部件重点项目,推动整零协同,促进零部件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配套体系,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量产和示范应用,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新能源实验室和国家新能源汽车在线监测大数据平台,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到2025年,实现整车产值200亿元,零部件产值65亿元以上,抢占汽车产业链的技术高端和市场终端,力争将定州市打造成中国北方重要的汽车产业集聚区。
2.能源化工产业。支持传统煤化工产业绿色化发展,延伸煤-气-化产业链,发展原材料深加工项目,构建产品附加价值高、污染排放少的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体系,打造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加快绿色煤电产业和智能电网建设,重点发展氢能、生物质能和垃圾发电、太阳能光伏。推进生物质资源化利用,利用剩余秸秆、畜禽粪便、有机废弃物等发展生物天然气,促进农村能源利用清洁化,争创国家级生物质能示范区。大力发展高端精细化工产品,不断延伸产生新的合成材料,推进丙二酸、丙酮肟联产AMP项目二期等项目落地,形成高端精细化工综合产业集群。
3.装备制造产业。打造京津冀区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点支持农业机械、精密铸造等产业,加强与国内外装备制造知名企业合作,着力引进节能环保装备、印刷机械、应急装备制造等特色装备制造企业。提升产业智能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打造一批智能工厂,重点支持双天机械、宏远机械、四方力欧等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提升示范工程,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全流程智能化。打造行业龙头,引导东方铸造、孟生球铁等企业向精密铸造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工艺水平,提高铸造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谋划建设应急装备产业园,积极发展应急装备制造、预防防护产品、应急救护产品等,加速产业集聚、产能扩张、产品创新,推动优势产品发展,提升应急突发事件产业支撑能力,打造安全应急装备制造生产基地。
4.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原辅料、中成药及饮片生产,依托金牛药业、康博药业等重点中医药企业,加强中药新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建立京津冀地区医药研发与孵化基地。推进道地药材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加快荃美生物制药项目建设,建设符合FDA和欧盟标准的中药标准提取物生产基地。加快推进宝塔医疗建设应急物资储备、生产和医疗器械物流园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医药深加工、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项目,推动现代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培育壮大外包生产平台、研发服务平台,推动数字经济与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深度融合。
(二)壮大特色产业
1.体育器材产业。拓展新兴体育用品领域和体育服务领域,推动体品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纵深发展,生产过程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产品向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跨界融合发展,产业由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进阶,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大力发展奥运经济、冰雪经济,支持防撞垫、冰鞋、冰壶等冰雪运动产业的开发,支持鼓励有实力的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有竞争力的体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强与行业内领军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努力掌握核心技术、专利、标准,增强产品竞争力。与河北、定州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和清华美院等高等院所合作,建立“定州健身体育文化产业众创空间设计师联盟平台”,成立定州体品研究院。加快产品品牌化建设,从优势产品入手,打造强势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依托智慧休闲体育小镇,打造产业发展平台载体,提升软硬件配套服务水平,打造河北特色产业的展示窗口和交易中心。加快体品小区升级,鼓励体品企业向康复康养延伸、向冰雪运动拓展、向高端化迈进。到2025年,基本形成链条完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体育用品产业体系,实现产品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明显增强,全市体育用品产业总规模达到500亿元左右。
2.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大延伸和拓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北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二期建设,发挥园区引领作用,着力引进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做好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充分准备,争取京津资源化深加工项目向定州转移,形成再生原料供应基地、再生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重点发展橡塑精深再制造、废旧电子精深加工、有色金属回收、报废汽车拆解等再生利用产业,以及相关装备的研发与制造,建立再生资源技术服务体系,联合构建国家级实验室和循环经济研究院,合力打造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核心业务平台。依托京津冀环保物流园,建设橡塑和有色金属再生资源交易中心。进一步发展精深再制造、固废资源化再利用、循环经济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环保装备制造等八大产业,构建起完整的资源循环化产业发展体系。到2025年,力争建成国家级城市矿产基地、国家级再生资源产业基地。
3.金属制品产业。坚持实施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重点发展特色钢网及金属制品产业,加快整合高蓬镇、李亲顾镇钢网产业,建设金属制品产业园,充分发挥钢网产业优势,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智能化装备应用,提高钢网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实现钢网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钢网企业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促进更多企业和产品达标增效,建立定州钢网产业开发研究中心,加快特色钢网及金属制品产业转型升级。
4.厨具产业。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为契机,依托中华全国工商联厨具业商会、北京厨具商会,吸引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厨具制造企业落户定州,建设中国(定州)北方厨具新城,打造高端厨具产业基地。支持厨具制造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联合申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加强高端设备、高端材料、功能性设计等关键技术成果转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北方厨具城建设,吸引全国厨具龙头企业组团入驻,建立健全产业配套服务,设立国家级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成为北方最大的高端厨具产业基地。
5.食品加工产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依托伊利、首农、首创等龙头企业带动,创新食品加工模式,推动食品精深加工集群式发展。加快食品工业园二期建设,推动食品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顺应消费节奏加快和主食工业化发展趋势,发展品种多、营养全、品质好的绿色方便休闲食品,推动东洋饮料、酸枣深加工等功能性饮料项目落地。坚持做精特色、做强品牌、做大规模,构建以乳制品加工业、粮食加工业、肉制品加工业、蔬果加工业为主体的现代食品加工业体系,加强质量品牌培育,建立全产业链协同配套、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的产业体系,打造京津冀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三)培育新兴产业
1.新材料产业。坚持高性能、多功能、绿色化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新材料,培育和拓展纳米科技产业链,依托复朗施纳米科技公司,引进中科院纳米仿生涂层等项目,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在行业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形成先发优势领域。加快纳米科技产业园和国家级纳米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培育新型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及装备研发制造产业,建设高端纳米产业发展基地及纳米新材料成果孵化基地。整合生物医药、金属3D打印、军工航天等纳米材料上下游产业,不断催生和延增纳米科技产业链,逐步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衔接贯通的产业生态。
2.氢能产业。坚持高端化、高效化、智能化主攻方向,实施技术突破、产业成链、示范推广和设施配套“四大工程”,加快氢能等关键技术系统研发及产业化。促进氢能技术链、氢能装备产业链发展。加强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等氢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完善氢能源产业链条,推进旭阳能源和长安汽车在制氢、纯化、储运和氢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实现突破,引进培育氢燃料电池企业、液氢储存设备制造等项目。积极推动氢能产业规模化、商业化进程,不断提升氢能供给能力。支持氢燃料电池物流车生产和商业化应用,推进长安客车氢燃料电池整车和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应用项目,着力构建六位一体的氢能发展体系,形成国内一流的氢能应用示范标杆城市,打造中国北方“氢城”。到2025年,日产高纯氢达到1万公斤,完成2个加氢站,建成氢能产业园。
3.智能制造产业。坚持智能化、终端化、链条化主攻方向,支持优势产业发展人工智能和智能终端制造产业。持续推动汽车制造、电梯等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打造智能制造强市。鼓励企业提升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重点支持优势企业数字化转型,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配套企业聚集发展和配套能力提升,培育和形成一批“高、精、特、专”产品配套企业群,在完善产业链条中实现智能化发展。以“定州智造”建设为契机,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到2025年,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两化融合”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4.航空装备与服务产业。依托国研无人机研发生产试验试飞基地,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新建A1类通航机场及航空燃油加油站,开展轻型飞机研发生产制造、无人机产品技术研发、试验测试、产品试飞、集成制造和驾驶员培训等业务。加快突破轻型飞机零部件关键技术及装备,培育无人机遥感测绘和导航等新型业态配套体系开发制造,增强航空装备发展规模和配套能力与服务能力。积极培育无人机遥感测绘和导航等业态,发挥定州通航机场软硬件基础设施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通航产业。
四、产业空间布局
围绕建设京津冀开放型现代化节点城市,深入实施“京津研发、雄安研发、定州智造”产业计划,统筹市域总体布局,全面提升城市制造业发展,明确区域产业定位,突出产业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构建与区域功能定位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产业发展方向相契合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做大做强核心区,加快推进“六园”“五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北方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新城建设,打造城市副中心。
(一)一区
经济开发区。借力京津技术、智力资源,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功能,做好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充分准备,争取京津资源化项目向定州转移,打造高端高新产业发展核心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研发销售、精细化工、体育用品、食品医药、现代服务等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实现协同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拓展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吸引更多好项目和高层次人才汇聚定州,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充分发挥经开区对外开放平台作用,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做优做特直属园区基地,明晰各园区功能定位,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实现联动发展,增强优质产业集聚能力,推进我市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到2025年,初步建成改革开放主阵地、先进产业聚集区。
(二)多园
1.北方循环经济示范园。打造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国家级绿色园区,位于定州市主城区正南方向、大沙河南北两侧,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营”的模式,主导产业为再生资源加工业、废旧塑料、橡胶再利用等产业,配套产品交易及现代物流业。加快推进生产加工、产品交易、物流配送、综合服务、基础配套、教育培训六大板块建设,重点发展再生资源加工业,配套发展产品交易及现代物流业,构建较为完整的资源循环化产业发展体系。到2025年,建成全国北方最大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
2.双天工业园。省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省级五星级创业示范基地、省级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平台。以汽车配件、农业机械、建材、设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发挥双天机械等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加强与国内知名农机企业对接,吸引一批科技含量高、品牌带动强的企业入园,形成行业聚集效应,增强行业及产品的优势竞争力。到2025年,产业层次进一步提档升级,打造全国最大的农用机械生产基地。
3.正阳工业园。围绕制造业重点项目建设,聚焦高端门窗、制针、电梯生产等领域,发挥传统制造项目支撑引领作用,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品牌项目为支撑,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
4.沙河工业园。主导产业为钢网、金属丝网生产加工,产品畅销全国,出口世界各地。继续整合高蓬镇、李亲顾镇的钢网加工企业,围绕金属制品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依托定州传统钢网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建设的“钢网智造小镇”,作为河北省首批培育类特色小镇,将引进并融入校企科研院所合作、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设备、电子商务、研发定制等高科技元素,打造高端产业与高科技人才聚集地,产城融合与功能完善的生态宜居区。
5.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循环农业科技园、生态农林科技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建设,打造畜牧、苗木、农牧机械装备制造和粮食深加工四大产业链条。加快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科研、生产、经营、示范、推广、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
6.航空产业园。依托通用机场项目和国研无人机基地,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军民融合、轻型飞机、无人机等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提升国研无人机研发生产基地运营能力,并纳入经济开发区管理。积极培育无人机遥感测绘和导航等业态,提升通用航空等制造影响力,发挥定州通航机场软硬件基础设施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通航产业,培育开发区未来产业的增长极。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1.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转移机构,加快开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朝晖科技园等常设技术市场建设,增加和完善省级以上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技术交易市场的功能和配置能力。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举办定州市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催生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动能,引导企业用好高校院所的项目、人才等资源,积极开展新兴产业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先进技术等优质资源落户定州。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形成“京津研发、雄安研发、定州转化、定州智造”新格局。
2.提升产业协同创新能力。依托省、市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大力实施工业研发设计深化提升工程,支持设计意识强、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提高制造业研发设计创新能力,加快工业研发设计产业发展。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等组建联合体,开展协同攻关。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特色产业、优势产业领域应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聚焦制造业创新发展共性技术需求,探索创新载体组建新模式,在汽车零部件、资源循环利用、纳米科技和氢能等领域打造新型创新载体,加强长安研发中心、旭阳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创新中心等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提升制造业创新链整体效能。
3.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提高科技产出效率。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给予创新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推动项目、基地、资金、人才一体化配置,通过提升完善标准、质量等政策措施,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强化创新政策协调联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支持企业创新的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探索对基础研究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企业按增长额度给予财政资金后补助支持,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有机衔接,打造全链条、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
4.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高重点企业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开发高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提升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龙头创新引领作用,发挥龙头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实施科技创新能力跃升计划,支持龙头企业完善创新机制、加大研发投入、牵头或参与建设省级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行业知名品牌。
(二)实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行动。
1.推动产业基础能力建设。聚焦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着力补短板、强优势、提质量、优生态,加大工业基础技术研究力度,夯实产业技术基础,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突破产业基础能力的薄弱环节,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布局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加大重要产品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推动重点实验室资源共享,长期稳定开展工业基础领域技术研究、转化推广。
2.提升优势产业链竞争力。推进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行动,锻造优势产业长板,补齐产业基础短板,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加快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强链、补链、延链、稳链、创链行动,深入梳理产业链短板弱项,打通“堵点”,补上“断点”,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做优“强链”,深化提升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体育用品等优势产业链,对标行业先进水平,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提升重点行业本地配套化率,持续增强产业链竞争优势,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体系;壮大“新链”,完善新材料、氢能、航空装备、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链,拓展冰雪装备产业链,弥补产业链缺失环节,培育引进一批产业链核心企业,加快实施一批产业化示范项目,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延长“短链”,拉伸补齐体育用品、能源化工、金属制品等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的产业链,提升传统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3.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开展产业集聚行动,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产业集约集群发展。与京津雄开展产业协同、区域合作,大力开展招商活动,围绕产业链条延伸,与产业内的优质企业开展合资合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和布局优化。依托长安汽车河北基地、北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新材料产业园区等产业集聚区的提升,开展延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体育用品、高端厨具等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中医药、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协作,探索出一条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新路径和协同培育集群模式,形成“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效应。
4.加快打造开发区创新高地。紧紧围绕“一区多园”功能定位,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和开发区提质升级行动工作方案。优化产业布局,分业施策,切实解决园区当前存在的问题,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升园区承载力,增强创新能力,引领和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在软硬件上补齐短板,实现开发区整体提质升级;在精细精准上力求突破,实现质量效益提质升级;在服务质量上不断提升,实现营商环境提质升级;在科技创新上持续发力,实现创新能力提质升级;在体制机制上深化改革,实现创新发展提质升级。
(三)实施融合发展深化行动
1.打造数字化智能制造。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工业制造体系建设与工业互联网升级改造有机融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加快信息技术与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融合。重点推动龙头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智能制造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应用,不断提高生产管控智能化水平。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体育器材等有条件有基础的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持续推动工艺革新、装备升级和生产过程智能化,进行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推进网络化协同制造,支持建设协同研发设计平台,推动建立完善面向全产业链的大数据资源整合和分析平台。开展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研发推广面向中小企业的低成本、模块化的先进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
2.深化“两业”融合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柔性定制、共享生产、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制造业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商业模式及业态创新。积极探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新路径,鼓励原材料企业向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消费品工业企业加快发展规模化、个性化定制,装备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支持制造业企业依托核心装备、整合优质产业资源,建设全方位的集成系统,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鼓励骨干龙头企业利用先进技术向平台经济转型,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积极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和项目,推动服务型制造主要模式深入发展。
3.加强数字产业基础支撑。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聚焦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重点领域,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谋划建设。加快5G网络向工业园区延伸覆盖,逐步实现热点区域深度覆盖,推动5G应用从生产辅助环节向生产关键环节延伸,积极打造移动网络千兆和光纤宽带网络千兆的“双千兆宽带城市”,有计划地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探索融合网络、计算、处理于一体的新型网络架构。
(四)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行动
1.打造龙头领军企业。聚焦重点产业集群,整合优质资源,引导发展质量高、综合实力好的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逐步形成一批市场前景广阔、规模效益突出、综合竞争力优势明显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龙头领军企业。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以龙头企业为“链主”,建立“链长制”和“一链一企”的培育推进机制。推动优质企业有效发挥在产业集群建设中的领军作用,组建创新联合体,牵头承担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和重大平台建设等任务,通过技术输出、资源共享、供应商管理等方式整合产业链上中下游要素资源,快速提升规模效益水平。聚焦汽车和体品等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品牌、技术、资源、渠道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投资合作,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加快打造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
2.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开展分层次梯度培育,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建立中小企业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提升集聚服务资源能力,拓展服务功能,精准服务企业。
3.鼓励小微企业上规模。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支持创业创新,促进小微企业园、创业孵化平台等建设,催生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加速形成小微企业竞相成长的发展氛围。建立成长型小微企业重点培育库,实施精准服务,及时化解企业发展难题,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提档升级。对首次新增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且连续两年均为规模以上的,制定激励奖励办法,提升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量。
4.促进企业融合融通。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立足中小企业共性需求,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大中小企业相互嵌入式合作,在重点领域实现设备共享、产能对接、生产协同。鼓励中小企业加强与“链主”企业的协同创新、配套合作,支持建设中小企业信息、技术、进出口和数字化转型综合性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在技术攻关、产品配套、品牌渠道以及资金融通等方面的创新融合,推动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合作。
(五)实施绿色制造转型行动
1.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持续开展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创建。推进生产过程绿色化,创建一批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工厂。培育绿色园区,大力推进园区循环改造及企业绿色发展,实现工业园区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打造一批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推进供应链节点企业协调协作,带动上下游企业建立绿色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加快构建绿色制造服务体系,培育壮大第三方服务机构。培育绿色新动能,打造高端高质的产业生态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产业金融、现代物流、医疗康养、文化旅游、科技服务等产业集群。
2.推进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改造。依托复朗施纳米科技公司,加快建设纳米科技产业园。建立和完善差别化资源价格政策体系,严格执行质量、环保、能耗、安全等法规标准,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协同推进降碳治污。推进煤炭减量消费和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清洁能源发展,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抓紧谋划制定我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持续开展节能监察、污染评估等专项行动,加强污染物排放管理,统筹推进治污与减碳工作。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工作,建立动态管理机制,防止已取缔的“散乱污”企业异地转移、死灰复燃。
3.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强化资源综合利用,依托北方循环经济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原材料高值化利用,进一步加强橡塑回收加工、废旧机械电子拆解再利用、报废汽车拆解、废旧物资精深加工、固废资源化利用、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成果与转化等。加强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在再生资源领域的应用,助力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废旧物资信息平台和回收交易市场,建立废弃物资信息平台,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共生平台建设。
(六)实施开放合作深化行动
1.推动协同创新发展。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和冬奥会筹办三大机遇,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雄安新区产业转移。深入推动跨区域协作,继续加强和巩固周边合作,加强与京津雄安创新源头对接,积极吸引京津雄安科技成果在定州落地转化,深化“京津雄安研发、定州转化智造”模式,与主要增长极牵手互动、借势发展。加快推进未来科技城、纳米科技产业园、氢能产业基地、中投制造基地建设,打造一批产业协同平台。
2.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培育力度,为我市集成运用国际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搭建平台、拓宽渠道。持续加大国际招才引智力度,瞄准技术前沿和产业前沿,重点引进一批头部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持续招大引强、招新引精。深化全球精准合作,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资源整合配置,集聚国际要素资源助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七)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行动
1.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聚焦汽车及零部件、体育器材、厨具等主导产业,开展关键技术质量攻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持龙头企业将配套中小企业纳入共同研发、生产、质量、等全域管理,提升专业化协作配套能力,推动协同创新协同制造。
2.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鼓励和支持企业重视质量,实施全产业链质量管理,支持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与产品标准体系。引导企业研究制定企业标准,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推动产品质量认证工作。重点在体育用品产业领域,建立定州体育用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定州体品质量溯源体系平台,完善产业链标准体系,培育一批标准领航产品。
3.加快品牌培育。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建立完善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开展品牌培育工作。在汽车、体育用品等重点制造领域,扶持发展定州品牌。强化企业品牌发展和竞争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企业从贴牌生产向自主设计、自创品牌发展。强化市场营销,创新品牌营销传播模式,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展示活动,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发挥优势品牌企业引领作用,引导中小制造企业向龙头企业靠拢,同类产品向品牌产品集中,不断提升品牌价值水平。到2025年,力争培育打造国家级、世界级“金字招牌”企业,打造定州体育用品产业区域品牌。
(八)实施制造业人才培育行动
1.积极引进高端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柔性引进培育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人才。贯彻落实《定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激励实施办法(试行)》,对在我市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层次人才及其创新创业团队,符合条件的推荐申报省科技英才“双百双千”工程;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在我市转化落地的,在项目申请、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扶持。
2.完善人才内生机制。加强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生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全面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和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作用。在定州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开设服务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相关专业学科,建立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
3.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坚持服务导向,以人才优势推动实现创新创业优势,进一步加强各类人才平台建设,健全以创新能力、创新质量、创新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从制度层面营造良好生产研发环境,完善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激励办法,支持人才引进和成果产出。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协调推进机制,落实市级领导包联项目建设机制,加强日常监管和全过程协调调度,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推动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发展,协调解决制造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健全规划实施体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全市制造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各有关部门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定期发布年度重点任务和工作目标,主动作为、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强化招商引资。把项目建设、产业培育、科技研发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形成高效推进机制,对纳入规划的重大工业项目,简化审批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资金安排。对引入的现代产业示范项目、产业技术研发项目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给予扶持。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机制,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组建专业化招商团队,广泛开展驻地招商。大力推动平台招商、应用场景招商,带动龙头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服务对象来定州发展。
(三)加强资金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投向制造业升级与两化融合、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升级等关键领域。强化产业基金支持,充分利用现有各类产业发展基金,激活我市现有产业发展基金活力,支持制造业发展。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投资机构作用,支持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建立常态化银企、证企对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
(四)完善产业生态。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公平竞争制度,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持续做好全面创新改革工作,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主体的活力和潜力。完善园区配套环境,提升综合公共服务能力,加快集聚企业、高校、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等多元主体,构建资源要素集聚、产业环境优化、各类主体和谐共生的产业生态体系,提升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五)强化要素保障。保障重点用地,实行“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持续推进闲置低效用地专项清理处置工作,建立常态化推进机制,争取更多项目使用国家用地计划指标。健全产业用地供应机制,分类采取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供应方式,鼓励工业项目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进行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确立“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体系,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