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最迅猛的区域之一。智能机器人制造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正在这里蓬勃发展,引领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机器人产业链。一个个行业“小巨人”将联手托举起整个“中国智造”的未来。
中国之声“新春走基层”特别策划《中国·新春记事》28日推出《“小巨人”托举大未来》,一起走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智能制造”工厂,聆听那些敢为人先的奋斗故事。
工作人员:遇到障碍,停下来。它的升降台,开始升、降,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这是一个主打搬运的智能机器人,刚刚组装完成,正在进行运行测试。几台长宽各约50厘米的搬运机器人钻进货物底部,抬举、移动、爬坡、卸货,轻松地就能推举起几吨甚至几十吨的物品。技术工黎毓清所在的总装组负责它的“心脏”。
黎毓清:你这边电机的线放哪里?
工友:我这不清楚怎么放。
黎毓清:我感觉你还是按照我之前这样子,从这边绕,要不然你的这边电机这么多线你都没地方藏。
黎毓清工作的这家佛山顺德的“小巨人”企业专门生产搬运机器人,像他们这样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工厂,在大湾区有数千家。在这片沃土上,智能机器人制造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引领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机器人产业链。
进入全国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回想公司的创业之路,副总裁陈洪波总爱说起一个细节,他说,这件小事儿给了他在这里扎根创业的坚定信心。
陈洪波:我们去工商局注册的时候,说我们想做治具,因为治具是台资厂的叫法,那个时候注册公司,要填做什么产品,是有一本册子要翻的。他说没有这个产品,不能够注册。我们就很小心地问说,如果这本册子里没有的,我们中国是不是都不做了呢?工作人员反应很快,他想了一会,他说行。所以我说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敢为人先”,一直引领着广东勇立潮头。作为一线技术工人,黎毓清也同样有一股弄潮的冲劲儿和韧性。来这儿之前,黎毓清曾在外省的照明灯具厂流水线上工作。和那时的流水线相比,现在的“智慧工厂”,没有嘈杂的作业声,上万平米的车间里操作人员不到30人。更让他满意的是,每天不再是重复枯燥的作业。
黎毓清:(现在)我们要会看它机构的模型图,然后接到线路部分又会看它的原理图,做完以后,如果说通电有问题,我们还要会去检修,要清晰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部件的作用。
30出头的黎毓清喜欢钻研技艺,更在挑战中感受到兴奋和成就。进公司3年多,他迅速从一个技术“小白”开始独立上手,甚至独立创造。搬运机器人是新兴行业,许多问题市场上没有答案。去年为一家陶瓷工厂做搬运车产品时,他就遇到了难题——市面上做不出来部分组件和线束,黎毓清决定自己上手。
黎毓清:因为那台车是完全新的,以前也没有做过,从头开始。第一台车大概花了两个星期去把它接通电,有一个样本了,后面就可以照着去做。
黎毓清说,自己的所有创新,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巨人”,就是不断升级的研发能力。作为研发部的工程师,崔俊健给自己的挑战是,做出更大承载力的重载机器人。但生产一款稳定、可靠的搬运机器人,设计上面临重重困难;20吨以上的动力轮模组,更是难中之难。
崔俊健:当时这套驱动我们想整个买回来,看到国外有当时就联系了美国,不过后来一直都没响应。这些东西还是没办法,要自己搞下来的。
经过无数次方案调整,去年,公司终于突破“卡脖子”难题,推出了国内首台差速20吨的无人搬运车驱动单元,驱动电机和减速器实现自主研发,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那一刻,崔俊健觉得,“胡思乱想”真的变成了生产力。
崔俊健:一定要做一些从无到有的东西,所以有时候胡思乱想也是很重要的。就像哆啦A梦,你不知道他口袋里面拿什么出来。
去年底,不断贡献新技术成果的黎毓清被评为公司的“工匠计划”员工。在不断创新创造的过程中,他开始慢慢理解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黎毓清: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执着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比别人多付出一点时间去钻研。
先后推出6代搬运机器人,服务超过60家世界500强企业,年营收规模达到4亿元,生产能力可达每年上万台。这些数字对黎毓清和崔俊健来说,就是自己一点一点搭建出来的“巨人的肩膀”,而他们的目标,没有终点。
又快到新年了,公司副总裁陈洪波还清楚地记得刚转行到机器人行业时的困窘。最难的时候,发完工资口袋里只有几十元,只能在工厂里跟机器人一起过年。但是,来自方方面面的鼓励和支持,让他决心坚守这条赛道。
陈洪波:我们移动机器人现在全世界没有老大,虚位以待。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中国的企业是可以去抢全球前几位的宝座的。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振奋的事情,是不是?
临近春节,陈洪波一直奔波在业务洽谈的路上。早上才从佛山去广西的他,晚上又要辗转奔赴广东清远。黎毓清、崔俊健们也在同步更新着自己的工作计划,准备把他们的智能机器人送进更多上下游的“智慧工厂”,共同托举起“中国智造”的未来。
黎毓清:我想学习更多关于我们公司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生活上的话,这里(大湾区)发展得挺不错的,如果能在这边买房成家,那是最好的。
崔俊健:希望自己能把30吨以上的AGV驱动单元做出来,这个目标我觉得是可以实现的。
陈洪波:我希望把原创、创新、引领这些东西放到自己最重要的位置去做,让我们国家的“小巨人”真的能够在各行各业成为榜样,支持我们国家的实业发展。那你还怕什么卡脖子?中国智能制造一定是可以在全球有一席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