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启动实施“双倍增”行动计划,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2023-04-21 11:04

3月31日,《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7年)》(下称《行动计划》)解读新闻发布会举行。重庆市将分两个阶段实施《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科技型企业超过6.7万家;第二阶段到2027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在2022年基础上实现“双倍增”,分别超过1.28万家、8.6万家。

“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着力壮大优质市场主体,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对引领支撑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市科技局局长明炬介绍,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达6348家,较2017年增长3.1倍,复合增长率25.8%;科技型企业达42989家,较2017年增长5.3倍,复合增长率44.9%。

不过,与先进省市相比,我市仍然差距较大:一是数量不多,北京、浙江、陕西等省市高新技术企业分别是重庆的4.4倍、4.7倍、1.9倍;二是增长放缓,全市科技型企业增速从2021年的40.1%下降至2022年的16.4%;三是质量不高,全市科创板上市企业仅1家,远低于北京(65家)、浙江(45家)、陕西(1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仅255家,为北京的2/5、浙江的1/4、广东的1/3。因此,迫切需要实施《行动计划》,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

重庆市启动实施“双倍增”行动计划,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实施科技企业提升“十百千”工程

3月30日,市政府办公厅已正式印发《行动计划》。据介绍,《行动计划》借鉴北京、浙江、陕西等省市做法,结合重庆实际,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首先是明确发展路径。在“孵、育、引、壮”四字上下功夫,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型、全周期引育体系。“孵”,就是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育”,就是遴选一批创新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精准培育为高新技术企业。“引”,就是优化招商投资促进举措,加快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壮”,就是实施科技企业提升“十百千”工程,力争每年上市企业10家,支持100家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发展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支持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加快打造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其次是突出企业主体。重在“建平台、强研发、促协同”,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平台”,就是引导科技企业组建研发中心、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推动企业研发机构提质扩面。“强研发”,就是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打造更多有话语权的产品和技术。“促协同”,就是加快引育平台型企业、生态型企业、行业领军企业,着力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群发展。

三是打造科创载体。发挥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科创核心承载区引领作用,突出经开区、工业园区等各类园区的主战场地位,激发高校院所创新创业带动效应,强化各类孵化载体服务功能,多措并举、综合集聚,主动担当、力争上游,推动科技企业集群发展。

最后是强化服务支撑。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升科技服务能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全社会创新创业生态,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蓬勃发展。

坚持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并举

“总体上说,此次出台的《行动计划》具有三大特点。”明炬表示。

一是坚持企业主导和政府引导并重。既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又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创新政策、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项目、创新成果向企业聚焦。

二是坚持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并举。不仅提出企业数量的“双倍增”,而且强调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到2027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5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超过30家。

三是坚持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并进。既立足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更多企业转型成为科技型企业,提升产业含新量,又着眼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到2027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22%。

据悉,为推动《行动计划》加快实施,我市还制定了六条保障措施,比如建立全市“双倍增”工作协调机制,压实区县、部门责任;强化财政投入,建立市、区县两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强化资源配置,促进孵化载体、科技服务、科技人才、建设用地等资源高效配置等。

引导全市75所高校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效能

“高校是实施《行动计划》中一支十分活跃、极具创新力的力量。”市教委一级巡视员邓睿介绍,我市现有高校75所,现有各类在校生130万余人、科技活动人员近3万人,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4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00余个,是全市科技创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助推《行动计划》的实施,市教委将联合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等市级部门协同引导高校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效能。

比如,结合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为企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端研发人才,探索和建立市与区县联合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制,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在渝落户。

加强高校科研平台建设,汇聚高端科研人才。以高水平科研平台为依托,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鼓励原始创新,为《行动计划》提供智力支持,加强高层次科研人才引育力度,引入一批国内外高端人才来渝创新创业。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用联动。通过“双千双师”交流计划,选拔高校优秀教师赴企业担任技师或工程师,选派企业优秀技师或工程师赴高校担任专业教师;与企业加强合作,联合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与企业联合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的赛事,为企业选拔培育优秀人才。

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和载体,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依托重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与企业科技创新需求精准对接。

打造科技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生成生态体系

“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是科技创新、强链补链的“排头兵”。如何推动科技型企业发展成“专精特新”企业,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我们将全面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耦合互动,打造科技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生成生态体系。”市经济信息委副主任王春水表示。

具体而言,主要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高水平建设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健全科技型企业育苗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的全流程通道,让更多的科技成果由种子变成苗子,完成“1”到“N”的裂变,实现科技型企业的培育。二是利用工业园区、楼宇产业园和小企业创业基地等载体,打造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齐备、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中小企业生态家园,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低租金的良好发展空间。三是发挥“专精特新”基金领投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大力推进银政企信息互联互通,形成一批服务于“专精特新”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融资方案,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四是匹配精准优质服务,依托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建立集创新、数字化、财务、融资、专利、上市等专业服务机构的中小企业服务资源池,为科技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全成长周期提供精准服务。

政策“组合拳”支持区县实现“双倍增”

“为贯彻落实《行动计划》,两江新区已同步启动了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集结登峰行动计划。”两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洁介绍,通过积极推进落实中小企业集结、骨干企业攀升和领军企业登峰三大行动,两江新区将大力引育优质创新主体,构建“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上市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引领创新主体集聚发展。

她表示,目前,两江新区正加快集结各类创新资源,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在照母山、明月湖片区试点建设百万平方米的大型孵化社区,重点依托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优质专业载体,孵化培育一批新兴的科技型企业。同时,两江新区还构建了科技创新领军企业模型,遴选了一批优质的领军企业,通过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

“我们主要将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方面,做好企业服务,培育市场主体,实现‘双倍增’目标。”巴南区副区长杨亚平介绍,3月16日,重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巴南试点平台正式上线,通过小切口提供大服务,解决企业和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目前,平台上有29条评价标准,我们会给企业精准画像,找准企业发展的短板和差距,然后为企业精准匹配创新资源,把一部分有条件的企业尽快培育成为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m.auto-fm.com/)成立14年来,致力于提供 名优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省市工程中心认定、省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省市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省市重点实验室认定、新型研发机构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专利软著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认证、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创新创业大赛、专利奖、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关注【科小泰】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科技项目资讯!

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视频专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