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1在数字经济时代,助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已成为必要的发展路径。4月21日,首届“专精特新”创新发展论坛暨工业产品展成功举办。
专精特新顶端对话环节主持人、顶端新闻总编辑助理高云,邀请到郑州奥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大平、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博士郑广建、巩义市泛锐熠辉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喜宗、河南华西耐火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姜玉正就《智能制造新时代,“专精特新”如何把握发展新机遇》开展对话。【三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参与对话】
“专精特新”概念逐步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指路明灯”,越来越多细分领域的精尖企业涌现。据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三年分别为95家、114家和166家;河南省专精特新企业近三年分别为95家、160家和306家。
高云介绍,专精特新顶端对话,由三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代表和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共同探讨对“专精特新”的理解、“专精特新”企业的作用以及“专精特新”企业如何抓住新机遇等问题。郑州奥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大平介绍,郑州奥特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高科技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自2005年创业开始就把创新作为基础,一直在研究‘专精特新’的道路上发展。目前奥特科技有三百多人,在郑州、太仓、德国有三个基地,公司申请专利有200多项专利技术,在风力发电、工程机械、乘用车等多个行业领域都有很好的发展。
刘喜宗表示,泛锐熠辉2015年成立,2022年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企业最初有七个博士,发展至今有全职博士13人,“我们的博士团队实际上是我们销售的第一负责人,他们经常去现场和客户交流沟通,把客户的问题带回来,然后内部再解决,这样也推动了我们整个产业的发展进步。”
“华西专注于耐火材料三十年,有两个特点。”姜玉正介绍道,第一,华西是第一个把炉钢浇铸技术引进中国的;第二,中国一共有约八百座两千级以上的运用全炉浇铸技术的高炉,中国第一座乃至全球第一座,就在安阳,是华西的。【数字化转型是否已经成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必由之路?】
在工业4.0大背景下,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必须要面对的课题,智能制造的市场主体或将是“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
数字化转型是否已经成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专精特新”企业又该如何抓住新机遇,谋求新发展?对于主持人的提问,企业负责人和专家展开讨论。·智能化肯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智能化永无止境,肯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果我们不学习,可能将来就会被淘汰。”八年前,清华大学的吴澄院士提到,奥特科技所走的专精特道路,代表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方向。赵大平介绍道,之前国内外有类似的产品,但是和轴承、齿轮这块结合得不强,“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是针对轴承齿轮的运行机理,使用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我们不是自己在做,是跟轴承企业、密封企业、润滑企业,包括服务的整机企业和用户一起,从技术产业链和他们融合着来做。”
“全方位地进行协同、融合,我觉得就能服务好他们,就能找到我们自己企业的生存之道。”赵大平表示,由于贴近用户,公司创新很多产品,“我们真正去知道用户的需求在哪儿,然后解决了这个事情。”·数智化是必然的趋势
“数智化是必然的趋势。”“专精特新”领域在中国的起步较晚,和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姜玉正在美国学习生活14年,通过在国外走访很多类似于“专精特新”的好企业,他介绍了两处值得借鉴的地方:一方面是几代人做一件事,另一方面就是对品质把控的坚守。
“在技术创新这块,我们每年拿出利润的15%~20%进行研发。一代人就做一件事,华西未来就是把高炉这块做精做强。”姜玉正说道。·积极拥抱数字化和智能化
“数字化和智能化对于提升产品稳定性和竞争力、降低企业生产制造成本是非常有好处的,对于‘专精特新’企业来说,要积极拥抱数字化和智能化。”刘喜宗介绍道,“专精特新”企业一般都是中小型企业,主要专注于在细分行业,科研创新能力比较强。“‘专精特新’企业在整个供应链里面的特色,就是解决关键环节的特殊问题,关键环节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刘喜宗表示,对于“专精特新”企业,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这样的话,就能够在整个产业链和供应链里面,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且即使是面临市场的风云变化,也是能够有一席之地的。”【“专精特新”企业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
站在智能制造的新风口上,“专精特新”企业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乘势起飞呢?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博士郑广建进行了解说。
郑广建认为,在数字经济时代,“专精特新”企业需要从产品研发、产品全过程制造和质量控制、市场推广和售后服务增值、公司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数字化转型,需要从产品和企业全生命周期理论和实践进行综合考虑。“自2011年专精特新企业出现在政府文件之后,一直受到政府和企业关注。”郑广建表示,“专精特新”企业一般都有一流的技术、一流的团队、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资金支持以及一流的营商环境。对于“专精特新”企业在新阶段的发展,郑广建认为,首先要有新发展格局,其次要融入国家层面的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体系,要融入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最后还要融入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